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新光彩 书写传承与保护新篇章
2023-06-12 19:32:26          来源:炎陵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曹轩豪 | 作者:盘世林 唐阳鑫          浏览量:147300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共有4处国家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其中,炎帝陵—桃源洞于2013年列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近年来,炎陵县不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传承,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有效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884.33万人次,同比增长10.44%实现旅游收入68.03亿元。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圣地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享有“神州第一陵”之美誉。 

6月3日,在炎帝神农氏诞辰日到来之际,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率领师生来到炎帝陵,举行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癸卯年恭祝炎帝神农氏千秋圣诞祭祀大典。据了解,自2006年起,每年在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诞辰日之前,该校都会组团赴炎陵县炎帝陵祭祖,进一步增强台湾籍教职员工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炎帝陵史上经过数次修葺新修复的炎帝陵殿按清代皇陵规制设计红墙黄瓦古木参天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近年来,炎帝陵景区先后投入8亿多元,完成拜谒区、公祭区、缅怀区、神农园等建设,于2020年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炎帝陵祭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炎帝陵—桃源洞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遗产地由炎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部分区域和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总面积9.6平方公里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完整的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向北部亚地带过渡地区原始森林及其生态系统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3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生境条件使之成为亚洲东部动物区系的“天然避难所”。

一大早,保护区工作人员又来到设置红外相机的森林腹地进行日常巡护,并对红外相机的电池、内存卡等进行更换维护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一般半年才来更换一次。此外,还通过对固定巡护线路和临时巡护线路检查,收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等信息资料,为科研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保护区正全面推进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科研宣教等工作,定期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通过设置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生长、繁育等情况。同时,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全力推进“文旅康养基地”建设。近3年来共投资6亿多元,启动了7个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遗产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炎陵县以打造“文旅康养基地”和全国知名的“寻根祈福目的地”为抓手,深入挖掘炎帝陵—桃源洞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丰富的“古”“红”“绿”资源,发展“红色”“绿色”研学旅游,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今年前5个月,全县接待游客279.24.万人次,同比增长8.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1亿元,同比增长5.8%。

一审:廖婕   二审:肖方仕   三审:霍强

责编:曹轩豪

来源:炎陵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下载APP